|
|
 |
|
遇見~~理事長 |
|
|
|
|
|
 |
|
[耳鳴,是救命的警鈴~理事長用心來告訴你如何和耳鳴做朋友 |
|
|
|
|
|
 |
|
70%耳鳴患者有睡眠障礙 |
|
|
|
 |
【早安健康】你也有耳鳴的困擾嗎?小心恐怕是睡眠問題所引起,多數耳鳴並非是耳朵問題造成,有時因長時間過度呼吸,讓腦神經太興奮,就可能會出現耳鳴等感知異常,這時患者通常會聽到一些不會感受到的吵雜聲音。
自律神經失調 恐誘發耳鳴問題
當負責最前頭接收聲波的毛細胞一直到最末端的大腦皮質,只要某個地方出問題,就可能出現耳鳴現象;耳鼻喉科醫師賴仁淙表示,耳鳴和情緒、自律神經系統失調等有關,出現耳鳴時不但容易使人心神不寧,嚴重時也會影響睡眠品質,出現失眠、過度疲勞等惡性循環。
超過半數耳鳴患者 皆有睡眠障礙
臨床上,一半以上的患者就算把聽神經切掉,仍有耳鳴困擾,證明聽覺神經系統任何一部位出現問題都可能引起耳鳴;賴仁淙說,包括睡眠障礙、睡眠呼吸中止症等都是常見引起耳鳴原因,且佔70%的患者都伴隨睡眠障礙問題,尤其睡不著時病症恐怕加劇。
|
|
|
|
|
|
|
 |
|
04 杜鵑颱風 |
|
|
|
 |
【耳鳴教室】04 杜鵑颱風
剛剛下診接到家裏長官指示,請勿回家自己留在醫院覓食。等10點杜鵑出海部隊再移動。望著桌上疊著超過10本的教學片,好吧今晚還留了些力氣,挑著說。
今天風强雨亂,台南病人搶頭牌4:3 Ko台北市。
兩位主訴「低頻」耳鳴的男性,第一位35歲耳鳴只有一個禮拜,困擾度輕微而已。
第二位48歲,耳鳴有了2個月卻極度痛苦。
兩位病人的聽力圖極為相似。請問兩位病人可能的診斷為何?
指定答題/北區耳科的少女時代:方宣燁,徐瑋婷,吳幸美,方德詠等……姑娘們。
另外開放高手猜答。答對者,台灣耳鳴學會贊助參加下屆TRI世界耳鳴會議。






 |
|
|
|
|
|
|
 |
|
康雜雜誌。200期。[九成耳鳴會好」 |
|
|
|
|
|
 |
|
壓力控制對耳鳴的益處 台灣耳鳴學會 /黃彰暐 |
|
|
|
 |
英國耳鳴學會最新季刊Quiete剛剛出刊,其中這一篇Deevya Patel在壓力控制對耳鳴益處的研究,跟大家分享:
相信妳/你常會遇到這樣的狀況:跟家人吵架心情不好時發現耳鳴變大聲了!最近工作壓力變大時耳鳴也跟著變嚴重了!上下班塞車在車陣中,耳鳴也隨著浮躁的情緒跑出來了!這在在證明:壓力會加重耳鳴的發生!
反過來說,若能經由上課訓練控制壓力,或許能減少耳鳴發生的頻率!為了證實這一點,他們設計了一個為期六週的壓力控制訓練課程,主要著重在讓耳鳴受試者認識壓力及學習如何面對與減少生活壓力的方法,也同時讓耳鳴受試者了解耳鳴的成因及壓力對生活與健康的影響。
研究結果發現:經由這樣的壓力控制訓練課程,耳鳴受試者了解到壓力會讓耳鳴惡化的關聯性,進而倒過來懂得運用控制壓力來讓自己正向樂觀的面對耳鳴,而不再讓耳鳴主宰自己!另外,他們也發現,耳鳴受試者在課程中經由彼此分享處理耳鳴的經驗所得,遠比死板板的衛教傳單與未曾經歷過耳鳴的衛教師講解來得活靈活現與實用!
那我們自己平時也可以做嗎?答案是可以的!例如:每天至少要抽出20分鐘的輕鬆時刻讓自己放鬆心情; 面對壓力時,先慢慢深呼吸3-4次,吸氣到數到4才吐氣,這樣能緩和自己的情緒; 讓自己在工作壓力與家庭壓力之間有個緩衝空間,例如下班後回家前有個咖啡或閱讀時間,讓自己在不同壓力轉換間有個喘息的機會,而不至於一直處於緊繃狀態; 另外一點也很重要,那就是運動,每週務必有5-6次,每次至少半小時的運動時間,能讓自己更有活力並消除壓力!
|
|
|
|
|
|
|
 |
|
耳鳴治療的新應用-人工電子耳 |
|
|
|
 |
文/台灣耳鳴學會 黃彰暐
如果妳(你)的耳鳴是重度感音性聽損引起的話(單/雙側皆可),人工電子耳是一個新的治療利器!是因爲人工電子耳改善了聽力,才緩解耳鳴嗎?不是的,且聽我仔細道來:當我們處於安靜環境時,耳蝸神經並不是不活動,而是有自發性放電的。這種耳蝸神經的自發性放電形態有任何改變就是導致耳鳴的主因,其中聽力損失就是最常見會改變耳蝸神經自發性放電的原因。因此,人工電子耳緩解耳鳴的原因並不是因為改善了聽力,而是因為恢復了耳蝸神經正常的自發性放電形態。
妳(你)或許會問,那一定要重度感音性聽損引起的耳鳴才有效嗎?沒錯,目前已有針對高頻損失所導致耳鳴的人工電子耳問世!這樣的耳鳴病人在門診很常見,尤其噪音導致高頻損失的耳鳴,而傳統助聽器對高頻損失的處理能力較差,所以這種Electroacoustic Stimulation(EAS)/Hybrid CI特殊的人工電子耳正好可以填補這樣的缺憾,這種人工電子耳僅以短電極置入耳蝸底圈(主司高頻),來恢復高頻耳蝸神經的正常自發性放電形態而改善耳鳴,而完全不影響到正常的中低頻聽力部分。
|
|
|
|
|
|
|
 |
|
中醫:突發性耳聾就是耳中風? |
|
|
|
 |
文/台灣耳鳴學會 黃彰暐
我們網路google一下<耳中風+中醫>就會發現許多這樣的錯誤觀念!突發性耳聾的臨床症狀跟中風有很大的差別,實在不宜借用中風之名,造成患者無端的聯想與恐慌!⋯⋯
根據台北榮總耳鼻喉部部長,也是台灣耳鼻喉科醫學會前理事長刊登在2013年四月醫學期刊<Laryngoscope>的文章,探討突發性耳聾與中風的關係:台灣中風的平均年發生率是0.3%~0.6%,而突發性耳聾病人發病後5年內發生中風的平均年發生率是0.6%,並沒有較高的現象。光田醫院耳鼻喉科也有類似的證據:突發性耳聾病人發病後5年內發生中風的平均年發生率是0.45%。所以,根據時証醫學,突發性耳聾並不會增加病人中風的機會!
突發性耳聾的定義:3天內發生極具急遽30分貝以上、連續3個頻率以上的感音性聽力損失,稱之。疾病發生率爲5~20/十萬,男女比率差不多,好發於中年人(40~54歲),大部分病人有聽力損失與耳鳴的症狀,25%~50%的病人會伴隨頭暈症狀。突發性耳聾有63%的自癒機會,也就是說只要在家多休息,即使沒就醫治療,也有超過一半的病人會自行改善,但年紀較大或較小、聽力損失較多、有合併其他內科疾病的病人恢復能力較差。發生的原因:病毒感染內耳(過半原因),內耳膜性迷路外傷,其餘較少見的原因:自體免疫疾病,內耳血循不良,腫瘤等。供應內耳血循的前下小腦動脈(AICA)極細小,若其或是下游的內聽動脈、耳蝸動脈發生栓塞,才是真正的耳中風,但發生的機率很低,偶爾會在學術期刊上看到病例報告。所以,突發性耳聾絕對不是耳中風,耳中風是導致突發性耳聾的原因之一,而且是很少見的。
我們不是要挑起中西醫對疾病的不同看法,而是要宣導民眾對耳鳴及突發性耳聾的正確觀念,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
|
|
|
|
|
|